【人民日报】以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为抓手 加强在外务工经商群体教育管理

 随着时代发展,外出务工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性,导致流动党员管理还存在很多难题。

      成都市在藏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经过了14年来的努力,探索出了“两地共建+服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在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创新做法。在充分发挥成都市在藏流动党员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广大在藏农民工遵纪守法,团结藏族同胞,辛勤工作,为促进边疆地区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那么,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在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上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呢?在基层党建创新上又探索出了哪些经验呢?

管理:面对“组织难、活动难、观念差”三大难题

首先,是流动党员组织难。由于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党员流向多变,随意性强,工作单位不固定,导致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很难摸清和及时掌握他们的情况,对这部分党员的基本信息在沟通方面,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联系,对他们的管理教育存在诸多难题。加上他们平常都忙于生计,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党组织活动,经常出现有组织无活动的情况,久而久之形成了“流出地党组织管不到,流入地党组织管不了”现象。

      其次,是流动党员活动难。对于那些“两不管“和“两不找“没有正式接转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来说,他们既不便回流出地党组织过组织生活,又不能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几乎常年不能过党的组织生活。特别是由于流动党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由于其不固定,其参与组织活动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尽管有一些流动党员已经接转了组织关系,但由于一些原因,根本无法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几乎不参加党组织开展的有关学习活动,甚至长期脱离组织状态,导致流动党员组织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最后,是流动党员观念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导致流动党员管理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流动党员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由于很多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因而党性观念比较薄弱,很多流动党员组织观念差,根本不主动与党组织联系,甚至一些党组织在统计党员情况的时候也不主动报告自己是党员,很多流动党员成为“隐名”党员或者是“挂名”党员。由于流动党员组织观念相对比较薄弱,这也直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流动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照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等情况时有发生。

做法:从五个方面全覆盖基层党建创新

2008年,大邑县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 西藏拉萨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2013年,该支部升格为党委;2015年,成都市委组织部以大邑县流动党员拉萨党委为重要基础,整合邛崃、崇州等地在藏流动党员党组织,组建了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组织关系隶属大邑县委,目前该党委有流动党员860余名。多年来,川藏两地共同努力,积极推进组织资源整合、组织优势结合、组织力量融合,探索出一条“两地共建+服务”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

      首先,健全体系,规范运行,组织建设实现全域覆盖。一是健全党组织体系。坚持因地制宜,以邛崃、崇州、蒲江等8个县(市)和西藏7个市(区)为单位,设置了21个二级党委(总支部、支部),根据业缘、地缘特点分设了14个三级党支部,并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企业和工程项目地建立若干个临时党支部,实行流入地与流出地组织部门双重管理,不断加大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二是健全群团组织体系。坚持党建带群建,会同成都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相继建立成都市在藏农民工维权工作总站和团组织、妇联组织,并在西藏各地相应成立二级群团组织,定期召开联席会,促进维权、就业、救助工作落实。三是规范建章立制。结合流动党员管理实际,建立《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党员言行公约》以及纪检、群团工作制度等18项规章制度,为党委规范高效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次,选优配强,激发活力,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一是选好班子带头人。加大党员发展力度,积极从在藏创业领军人、优秀企业主中发展一批新党员,纳入党组织书记后备培养,并由川藏相关地市组织部门配合考察,先后发展在外优秀党员110余名,30余名党性强、能力足、热情高的流动党员当选为党组织书记。二是实施“双找双诺”。坚持开展党员找组织 、组织找党员,建立完善流出地党(工)委和流动党委“双向对账”查找机制,采取流出地外出登记、流入地电话跟踪方式,动态建立流动党员台账,先后找到368名分布在西藏各地的成都党员。积极开展 “双诺”活动,860余名流动党员签订了承诺诚信经商务工、维护民族团结言行公约。三是深化教育培训。将流动党员纳入川藏两地党员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结合“七一”、国庆等节假日开展红色教育,组建流动党员宣讲队,不定期走访企业、工地开展送学活动。近年来,先后举办成都市流动党员骨干高校示范培训班3期,开展各类送学活动20余期,设立流动党员“微党校”7个,微信教学群16个,开展“微党课”培训90余场,推送网络学习信息1万余条。

再者,加强支持,夯实基础,工作运行实现保障有力。一是多方保障党建经费。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总工会、大邑县委组织部、大邑县总工会、大邑县人社局每年共给予流动党委60余万元工作经费,成都市有关县(市)同步配套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并实施党费全额返还。西藏各级组织部门通过以奖代补、专项慰问等方式累计拨付经费40万元。二是多方配强党建力量。协调、选派全市8个区(市)县组织部分管领导担任流动党委及下属党组织兼职党建指导员。大邑县委组织部通过组织下派、社会化招聘方式,落实专职党建指导员3批5人次。西藏各地组织部门党员领导干部也主动把驻地流动党组织作为基层党建联系点,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多形式建强活动场所。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拉萨市委组织部大力支持下,流动党委租用拉萨饭店,新建集党员教育、维权救助、就业创业为一体,面积达600㎡的党群服务中心(援藏服务中心)。流动党委下属21个党组织采取自建、租赁、共用等方式落实办公场所,实现了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

      然后,做优服务,发挥作用,积极搭建作用发挥平台。一是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流动党委积极与驻地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先后与城关区公德林街道、纳金街道、河坝林社区、日喀则特殊教育学校等9个驻地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并与八宿县委组织部共同设立八宿县成都市流动党员服务站。通过组织生活联搞、党建会议联开、公益活动联办,不断加大与驻地党组织互动交流,深化作用发挥。二是积极推行“三服务”。在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的大力支持下,流动党委与西藏方诺、本创、法鉴律师事务所合作成立3个法律援助中心和7个民工维权站,完善制定《在藏民工维权工作细则》,免费为民工提供维权、就业、救助服务。先后开展民工维权400余起,追回民工工资6000余万元;筹资设立民工救助基金,先后资助200余名没有路费回家的民工返乡。三是扶危济困献爱心。积极组织在藏流动党员、企业家向“4.25”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武汉疫区等捐款捐物1300余万元。筹资成立“采琼教育帮扶基金”,定向支持采琼小学22万元;采取“一对一”方式参与精准扶贫,帮扶藏族贫困户600余人次,帮扶金额达180余万元;资助藏族贫困学子700余人,结对资助5名藏族大学生完成学业,资助金额达80余万元。四是架设两地经济发展“桥梁”。流动党委积极引导和帮助藏族同胞创业就业,捐赠30余万元新建拉鲁社区便民服务站,筹资15万元建立扎西妥门社区扶贫砖厂。累计开展民工技能培训200余期,培训藏族民工1万余人次,发布招工信息3000余条,定向解决800余名藏族青年创业就业。帮助大宏立机械、嘉宝莉涂漆、蜀之源酒业等12家本土企业成功打入西藏市场,累计销售额11亿元以上,流动党员朱维元、刘亚斌被评为西藏自治区首届“十大杰出川商”。

      最后,饮水思源,温情关怀,力促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投资。一是加大关怀帮扶力度。落实县乡两级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谈心谈话制度,广泛开展家属走访慰问活动。大邑县委先后召开川藏流动党员座谈会6次,进藏调研指导20余次,春节累计走访慰问外出务工经商家属200余户,收集意见建议40余条,协调解决子女入学、安置拆迁、经营纠纷等困难述求500余个。二是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实施包括西藏地区在内的在外优秀企业家“回乡创业工程”,充分利用春节返乡契机,举办亲商沙龙,围绕“西控”战略,有针对性开展文化旅游等产业政策宣传和项目推介,投促、发改、建设等部门积极落实投资优惠政策,高效精简审批程序,打造返乡创业投资绿色通道。近年来,已吸引发动10余名在藏实力雄厚企业家参与本土文创文博文旅、田园综合体打造、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建设,投资金额达20亿余元。三是鼓励回乡创业发展。坚持以乡情为纽带,积极回引在外创业领军人、农业带头人返乡投身乡村建设、社区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并以返乡务工经商人员为重要源头,不断拓宽村级干部队伍来源渠道。共有6名“双带”能力强的优秀党员返乡担任村(社区)“两委”委员,34人纳入党组织书记后备培养。

启示:必须坚持抓党建促发展和以发展强党建

 近年来,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先后被四川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成都市委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委书记张利全被四川省委评为“劳动模范”,并当选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两地共建+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和实践,有效破解了流动党员管理痛点难题,实现了党员行千里,管理不断线,教育不脱节,作用不弱化,为新时代加强外出务工经商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是健立全覆盖党组织体系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核心前提。由于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务工经商,地处偏远且较为分散,存在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情况。党委在实践中,按照业缘、地缘等特点,灵活设置了覆盖西藏全域的三级党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实现了流动党员全员管理,就近参加组织生活。这启示我们,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必须抓好全覆盖流动党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心骨”“领航旗”作用,规范组织生活,及时开展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将各地流动党员凝聚起来,拧成一股绳,团结带领外出务工经商群体坚定不移跟党走,让流动党员找到家,成为“不断线的风筝”。

其次是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党组织书记的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基层组织工作成效。流动党委在实践中,坚持把在外优秀企业家、创业领军人吸纳成党员,培养成党组织骨干。目前,以流动党委书记张利全为代表的15名在外优秀创业人士,均进入各级党组织班子,绝大部分担任了党组织书记,他们在外打拼多年,经受了历练,懂经营善管理,有技能有资金,具有较强的地区影响力,起到了较强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启示我们,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充分发挥各类在外优秀创业党员先进示范作用,鼓励他们勇挑重担,以其对党忠诚、本领过硬、党员群众信赖的品质,成为展现流动党员先锋精神的标杆和流动党员党组织的“领路人”。

      然后是发挥两地力量共管共促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基础保障。由于流动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信息不对称,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容易出现盲点。流动党委在实践中,改变传统单向、被动管理做法,通过完善川藏两地沟通协调机制,落实两地组织部门双重管理,实现党员共管、组织共建、保障共给、服务共促,形成了川藏两地齐抓共管的体系格局。这启示我们,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必须依靠和发动流入地组织部门和驻地党组织共同参与配合,充分整合两地资源加大对流动党委指导帮扶,在人力、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切实保障流动党委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是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根本目标。党建工作好坏,归根结底还是要用发展来检验,关键要看流动党组织、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流动党委在实践中,通过开展支部结对共建,设立教育帮扶基金和民工维权站,参与精准扶贫等方式,实现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力量。

      总而言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坚持抓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健全完善各类服务平台,促进流动党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增强流动党员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两地群众认同感和幸福感,不断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和执政地位。